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今天给各位分享九品中正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九品中正制的利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呢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上有察举制下有科举制,中间便是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真正在实行的时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朝,隋文帝正式实行科举制之前一直都是这个制度。

九品中正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九品,这里所谓的九品就是指上上上中中上中中等等等等,一直到下下就是9个等级嘛。这9个等级的划分,你最简单的可以理解为1~9上上的那肯定是最好的,这个上上是怎么评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下面的那个中正制了,这个中正可不是单纯的对于这个选拔的人员品行的一个要求,而是一种选拔人员的称呼,因为当时的选拔人员就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

选拔的官员分为大中正和小中证大宗正事由当地的百姓官员选举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在当时的中央政治中心任职的官员,这个人称之为大中正,小中正就是他的副手。就是从地方官员里面选择出两名品行还是残血,都相当优秀的两个人作为副手来帮助这个人进行官员的选拔,这个官员选拔不是说他们选定了人之后就直接能够决定谁到底当什么官。而是他们提供一个数据,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从这个数据册里面选拔,到底谁去当官?

他们会根据这个人的才学品行,乡里的群众的意见,也就是说这个人口碑名声之类的如何来综合决定这个人到底是什么等级。我们上面不是说了吗,简单对应1~9一二三等级的那就,不要想了,那肯定是没机会了,456等级的有机会做个小官,像789等级的,那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当时的政治中心,有的是地方政治中心,像到8级9级的这种,也就是上上基本上正常发展,10年8年的,有很大的机会能进入当时的中央政治中心。

九品中正制与三省六部制有什么不同

三省六部制是九品中正制的改进。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名称。隋朝的六部名称稍异,为: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民)、都官(后改为刑)和工。三省长官成为荣誉之职,其决策权逐渐被剥夺,宰相一职为他官参加议政所替代。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宰相,其后,地位尊崇的翰林学士,因拥有起草诏敕权,被称为“内相”(《旧唐书·陆贽传》)。尚书省六部及下属各司的职权,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主要的改革内容:1,废除丞相(分散行政权力)

作用:行政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帝对国家的操纵

2,以门下省代替御史大夫(小幅度的分散和降低监察权力)

作用:防止监察部门专权

3,大幅度降低军事地位(太尉的权降低到六部之一的兵部)

作用:降低分散军权所有者的地位巩固皇权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1.含义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维护士族大地主集团利益而实行的一种推荐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它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始于曹魏时期的魏文帝统治期间,由大臣陈群倡议推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中央政府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推荐选拔优秀人才到朝廷为官的工作;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由当地有名望之人担任;中正官将本地区内的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然后按照品级的高低推荐他们到政府做官。2.特点一是推荐选拔官员的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设在地方上的中正官手里。从表面上看,九品中正制纠正了察举制的弊端,将地方政府控制的官吏推荐选拔权收回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设在州郡的大小中正官均是当地的世家大族,是地方豪强实力的代表。因此,官吏推荐选拔权未能真正地收回中央政府,反而是地方世家大族充分利用手中所控制的官吏推荐选拔权来发展扩充其势力,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其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二是推荐选拔官员过程中只重门第、身份,不重才学。利用九品中正制在划分人的品级时,中正官所依据的标准不是人的才能和学识的优劣,而是人的家庭出身及门第的高低。这样,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高贵之人均可获得上品,虽无才无识也可以凭品级得到高官。可是,出身于门第低下之人虽有真才实学也只能列入下品,因此也就失去了到政府高级机构担任官职的机会,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在当时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割据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为取得士族地主阶级对政权的支持不得不实行的制度。同时,在这一制度实行的初期,对被品评之人的德行还是比较重视的,并未像后来那样发展成只重门第不重德才的弊病。另外,它将地方政府控制的官吏推荐选拔权收归到中央政府所设的中正官手里,就为以后隋唐实行科举制,将官吏推荐选拔权最后收归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开了先河。这是值得肯定的。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